記者新春走訪發現,“信心”“堅守”“創新”成了不少盛澤紡織企業今年提及的關鍵詞。“經濟下行壓力雖然仍未完全緩解,但預期向好,這無疑讓人信心大增。”這是盛澤許多紡織企業主對今年宏觀經濟形勢的預期。
圍繞“兩聚一高”做強實體經濟
作為經濟運行中最敏感的細胞,盛澤紡織企業對于經濟環境的冷暖變化有著更為真切的感受。“不少企業訂單充足,相當部分紡織企業對全年訂單持樂觀態度,這種向好的預期利好盛澤紡織產業的發展。”盛澤織造商會會長、新吳集團董事長吳留生告訴記者,盛澤創新生態好,黨委、政府把振興實體、服務企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因應傳統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改造的強烈需求,盛澤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,尤其是出臺支持科技創新政策等,其中諸多措施瞄準實體經濟,推動企業做大做強,推動傳統紡織產業“老樹發新芽”。
吳留生在接受采訪時反復強調:“振興實體經濟、推動盛澤紡織業創新發展,政府和企業都在思考,目前,盛澤創新發展已成如火如荼之勢,進而激發企業更強的發展動力,各種創新也更有熱情,紡織業主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。”
“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做強實體經濟,圍繞‘兩聚一高’積極作為,做強紡織產業,實現企業更大更好發展。”這是記者在采訪政府和企業時聽到的最多的聲音,企業家們普遍認為紡織業是實體經濟的“脊梁”,堅守主業、堅持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。
加快機器換人訂單主動找企業
眼下越來越多的盛澤紡企都緊緊抓住機器換人、兩化融合的契機,借助智能化、“互聯網+”等機遇,實現產品、技術、裝備等升級換代,產業結構已從增量擴張轉向“高優強綠”,而發展方式也從關注規模速度轉向注重質量效率,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努力在挑戰中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。
昨天,記者走進京奕特纖公司智能化車間,一排排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,幾位員工不時察看跳閃著紅綠數據的各種儀器,整個車間高效運轉。“公司生產一線的到崗率100%,是歷年來最高的。”董事長陳克勤說。
陳克勤充滿信心地表示,在紡織行業,設備智能化程度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前途,今年將繼續引進世界一流紡織設備,進行技術改造,提升產品檔次和競爭力,力爭實現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0%以上。
“從前公司愁的是沒訂單,現在我們愁的是訂單太多,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。”佳力高纖公司董事長吳夢超指著繁忙的智能化車間告訴記者,從找訂單到被訂單找的“逆襲”,靠的正是不斷提升的創新力。
佳力高纖為實現技術創新,不惜花重金從國外引進頂尖設備,拓展產業鏈,向智能化轉型,為了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,自主研發特種差異化切片紡,真正實現從供給側一方的積極主動調整,不斷實現產品升級和優化。
“現在的產品技術含量高,訂單量比去年增加100%,公司自主研發能力實現質變,馳騁市場拼的是以高品質為核心的最優性價比,而且,直接與國外企業競爭,企業有了更多自主權和話語權。這個轉型轉對了,預計今年銷售有兩位數增長。”吳夢超說。
打造工業4.0“盛澤版”打好紡織行業升級牌
“實踐證明,依靠持之以恒的技術創新,傳統產業照樣可以站在價值鏈高端。”區委常委、盛澤鎮黨委書記范建龍介紹,聚力創新促傳型,才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動力之源。
近年來,盛澤加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引導紡織業向中高端發展,轉型生產時尚面料、流行面料。一大批企業設備更新換代,實施“機器換人”,用上世界先進的渦流紡織機,恒力、盛虹等龍頭企業,更是把所有搬運工作都交給了機器人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競爭力。
據悉,2016年盛澤工業技術改造投入資金43.43億元,投入之大前所未有,智能工業創新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升。
范建龍表示,今年將進一步引導更多有實力企業向智能制造轉變,更多使用智能化制造設備和技術,努力打造工業4.0“盛澤版”,打好絲綢紡織行業升級牌,在產業時尚化、高端化、功能化方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。
正因為較早推動紡織業轉型升級,提前布局智能制造和高端環節,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一條內涵提升、效益遞增的發展之路,盛澤在全面創新中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,形成了合理的企業梯隊。
恒力、盛虹、鷹翔等大企業作為行業的“頭雁”,領隊前飛;京奕、佳力、福華、漢通、華佳、晨龍新升等研發型創新企業,成為“獨角獸”,迅速搶占行業高處,引領細分行業的風向,并出擊全球市場。
“這些企業實現了換擋不失勢、觸底能回升、轉型再領先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‘老樹發新芽’,加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為實體經濟注入生機。”范建龍說。
|